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史耀斌
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“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,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”,这对财政部门发挥调控功能,推动经济科学发展,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“左右手”,财政调控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,扮好“排头兵”和“急先锋”的角色,进一步优化调控目标、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,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。
优化调控目标更加注重长远发展
财政调控目标既要保持供需总量的平衡,又要促进供需结构的优化。从短期看,需求不足是影响当前经济上行的主要障碍,主要表现在内需不旺、外需不畅,内外需求双重收缩,因此刺激需求增长仍然是财政调控的首要目标。但如果放到中长期,则财政调控更要在优化供需结构上下功夫,这是保持社会供需长期动态平衡的根本举措。
一是调整产业结构。产业结构是社会供给结构的核心。当前,我国很大一部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、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,产业升级迫在眉睫。因此,正是财政借势用力,促进产业优胜劣汰的最好时机。要加快淘汰高能高耗落后产业,设立补偿和奖励资金,支持和鼓励淘汰关停一批不具备改造价值的落后企业或生产线。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。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通过实施财政补助、股权投资、税收激励等措施,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抢占国际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。
二是调整需求结构。内需与外需、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,财政要在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上发力,加快形成消费、投资、出口“三驾马车”并驾齐驱,内需、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。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,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完善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,稳定居民消费预期,培育新兴消费热点,优化居民消费环境,扩大消费规模,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。要稳步扩大有效投资,坚持量质并举,支持建成一批“打基础、利长远、惠民生”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、重大产业发展项目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,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。要加大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,引导外向型企业加强品牌建设、基地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,增强国际竞争力,推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的蜕变。
三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。收入分配不仅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,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举措。从根本上说,扩大内需还是要靠增加居民收入,改善居民消费预期,使广大人民想消费、敢消费、能消费。财税政策要进一步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主动力作用,以“托底、扩中、限高”为中心,加快促进形成“橄榄型”的收入分配结构。要进一步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力度,增加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补足收入差距的最“短板”。要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政策,增加就业岗位,改善就业环境,鼓励居民通过劳动和创业致富。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减轻居民在住房、教育、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负担,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。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,逐步建立覆盖全部国企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,抑制垄断企业畸高薪酬。
优化调控方式更加注重引导调动
一是主动施为。一方面,要主动加强对经济运行趋势的预研、预判和预测,加强与其他宏观调控部门的沟通联系,促进部门间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,缩短决策时滞,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、科学性和有效性。另一方面,要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和矛盾动向,积极研究应对措施,做到早发现、早动手、早解决。对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,既要立足财政实际,又要提出财政视野,提出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的政策建议,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。
二是间接引导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既要发挥政府“看得见的手”的优势,更要充分发挥市场“看不见的手”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,让市场做主导,让企业唱主角。在经济危机时期,实施相机抉择政策,通过大规模财政投资,刺激需求增长,可度一时之危,但从根本上说,更应通过引导调动,激发经济自我发展和自我修复的能力,以降低调控的副作用和调控成本。要正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,做到既不缺位,也不越位,既不放任自流,也不大包大揽。要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方式,积极采用贷款贴息、以奖代补、股权投资、政府采购、购买服务等手段,以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带动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进入,达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政策放大效果。要强化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。进一步完善所得税累进税制,健全社保支撑体系,充分发挥市场自身功能,调节经济波动幅度。
三是政策联动。要有效达到宏观调控目标,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,扬长避短组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实现调控政策的互补和联动。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,加强财政内部政策的协调配合,避免政策内部“打架”和相互掣肘。要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、产业、投资、能源、土地等政策的配合互动,弹好“协奏曲”,促进政策联动发力,发挥最大效用。要加强上下部门的政策配合,统一调控口径,做到上下一盘棋,形成上下政策合力。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金,有效减少资金分配和使用中“撒胡椒面”的现象,集中财力办大事。
优化调控重点更加注重内生增长
一是强基。强基就是要立足经济发展的根本,着力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。要大力支持交通、水利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,保持适度的基建投资规模,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。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,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,为市场经济活动参与主体提供一视同仁的竞争环境。要关注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生存发展,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,特别是要通过融资担保、政府采购等措施,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,帮助企业解决生产、销售和融资难题。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尽可能下放审批权限,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。
二是减负。只有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,才能更好地激发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,从根本上激发经济发展的潜力。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,认真做好宏观税负调查分析工作,适时谨慎地调整各项税收政策,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,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。要加快推进“营改增”试点改革,把“营改增”作为当前减负的一项重要内容,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和试点行业范围,切实减轻服务业的税收负担,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。要清理不合理收费,加大对各项收费的清理力度,坚决取消不合法、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,提高企业盈利水平,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。
三是谋远。要从要素投入和要素贡献率入手,提高经济增长潜力。要大力扶持科技自主创新,支持基础科研和重大科技攻关,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,促进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,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。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,尽最大努力增加教育投入,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,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。要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,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,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。要推动“两型社会”建设,切实加大环保投入,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,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,促进经济与社会、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