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宁区,上海腹地。这片38.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虹桥交通枢纽、接待多国元首的国宾馆——虹桥宾馆与西郊宾馆、国家级开发区——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标准住宅商务办公综合区——古北新区,国际总部、驻沪机构云集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长宁区提出了“要加快建设‘国际精品城区’”的目标,到2021年年底,国际知名时尚品牌店增至50家,入围米其林等星级机构榜单的餐厅达到30家,每年改造建设精品小区不少于10个。将城区雕琢为国际精品,为城市管理与执法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。
高标准带来高要求
上海市长宁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(以下简称“长宁区城管执法局”)党委书记、局长竺凯说:“国际精品城区在创建过程中,城管执法队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,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。区领导对工作标准提出了高要求,比如长宁区的建筑顶部不能看到违法户外广告牌,甚至连广告架也不能看到。此外,在实践中,我们的工作需要立竿见影,在效果上要维护社会稳定。”
在严格的要求下,长宁区城管执法局不负众望,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。2017年上半年,长宁区依法拆除了16.05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,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;分批轮次开展破墙开店整治,目前已完成全区48条道路的1487个破墙店面的综合治理;在全市率先完成延安高架路沿线户外广告全面拆除。
竺凯指出,优异成绩的取得来源于长宁城管执法队伍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方式。“精细化的管理与执法,表面上是提升工作强度,但实际上是提升精准打击的能力。长宁区城管执法局探索出一系列全新机制,使精细化城市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。”
“三班四岗”创新勤务模式
提升城管执法实效,首先从创新管理模式入手。近年来,长宁区积极探索与街面管理总量控制目标相适应的勤务管理模式,创新提出了“三班四岗”模式,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。
所谓“三班”,是指勤务编班、勤务带班、勤务值班,主要是针对中队与中队干部提出的。长宁区城管执法局推动落实“有干部负责管事,有事有负责干部”的工作要求,积极促进一线岗位勤作为,增强街面管控实效。
“四岗”指上岗有要求、执岗有督察、换岗有衔接、下岗有讲评,是针对班组与班组长提出的要求,推动一线执法工作有人抓、有人管、有人做。
长宁区城管执法局在全区问题已发、多发的队际接合部设立了10个全区勤务一级岗;各中队结合辖区街面管理特点,设立了17个中队勤务二级岗。长宁区明确了各岗位的巡守时段,岗勤安排力求涵盖辖区点、线、面,力争消除辖区失控、漏管现象。
在优化勤务方式的同时,长宁区城管执法局通过从白天到夜间的全时段勤务督察,将管理要求落实到位。通过推行“三班四岗”勤务模式,几年来,长宁区街面乱设摊总量始终严格控制在“470个”标准线以下,并呈逐年下降趋势。至2017年,全区乱设摊总量已降至276个,街面市容基本面得到总体控制。
“双平台+双联动”实现兵团作战
如果说“三班四岗”勤务模式是保障街面市容的秘诀,那么另一创新模式“双平台+双联动”则是去痼疾、除顽症的有效法宝。
竺凯介绍说:“所谓‘双平台+双联动’,是以局的层面组成一个区级平台,再搭建一个街镇层面的平台,对重点问题进行区域联合整治,发挥集团军的作用。”
从前,长宁区各个执法中队各自为政,仅负责自己辖区的执法工作。现在,长宁区城管执法局将全区12个中队分成4个联动组,3个中队为一组。每次整治行动以一个中队的辖区为主,该中队为组长单位,其他两个中队为其提供增援,形成联动效应。组长单位辖区整治完成后,联动组继续巡查组员辖区,确保兵力集中不分散。
长宁区城管执法局于2017年上半年将“双平台+双联动”模式运用在夜排档整治中,解决了以往联合执法工作时出现的机动中队工作强度过大、协调不顺畅、执法成本较高等问题。兵团作战对违法当事人形成强大震慑力,一些往日的“刺头”摊点不敢再轻易生事,而是主动配合执法,自行撤离。2017年整个夏季,全区115处的夜排档总量较整治前减少30%,多个重复投诉摊点被取缔,夜排档摊点出现时段不断向后推延。零点之前,全区夜排档基本绝迹。
群众为长宁城管点赞
一系列创新的城管执法精细化模式,使长宁区城管执法局的执法时效大幅提升。在半年一次的上海市城管执法工作社会满意度测评中,长宁区城管执法局于2015年、2016年连续4次获得市区综合评分第一。
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徐志虎总结道:“长宁区城管执法局是一支善打‘持久战’、敢打‘攻坚战’的队伍,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。2017年,长宁区城管执法局重谋划、抓落实,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市区两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、年度违法建筑拆除‘三亭’(破旧爱心亭、电话亭、邮政报刊亭)整治、楼顶违法广告整治等任务。特别是在破墙开店综合治理工作中,方法活、推进快,一些长久以来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,街面市容秩序得到改善,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,值得其他城区学习借鉴。”